应用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产品应用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本发明的拉紧装置可以实时控制,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并且调节过程中不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基本布置。
主权项: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要求:
1.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动机构在各个机械装置中经常使用,其中以同步轮、同步带的传动机构较为常见,其结构简单,使用广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同步带往往会出现松动的情况,从而同步带轮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此时通过拉紧同步带的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拉紧同步带往往需要停机后执行,较不方便,并且不能实时控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
进一步地,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
进一步地,所述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通过变频器和从动轮的测速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同步带是否出现松动,当出现松动时,可以及时调整导轮对同步带的张进度进行调节,避免出现打滑现象,同时避免张力过大的情况。并且在调整过程中不需要改变主动轮和从动轮所在的位置,不影响传动机构的布局。
附图说明

图1为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1、从动轮3、同步带2,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6、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4、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5、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7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在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通过这样的控制,可以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并且当出现打滑时,控制器控制导轮张紧,一旦已经没有打滑现象出现,立即停止液压伸缩杆的伸缩运动,避免张力过大的情况。
尽管本发明就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示意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本发明的拉紧装置可以实时控制,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并且调节过程中不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基本布置。
主权项: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要求:
1.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动机构在各个机械装置中经常使用,其中以同步轮、同步带的传动机构较为常见,其结构简单,使用广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同步带往往会出现松动的情况,从而同步带轮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此时通过拉紧同步带的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拉紧同步带往往需要停机后执行,较不方便,并且不能实时控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从动轮、同步带,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
进一步地,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
进一步地,所述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通过变频器和从动轮的测速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同步带是否出现松动,当出现松动时,可以及时调整导轮对同步带的张进度进行调节,避免出现打滑现象,同时避免张力过大的情况。并且在调整过程中不需要改变主动轮和从动轮所在的位置,不影响传动机构的布局。
附图说明

图1为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包括液压推杆、主动轮1、从动轮3、同步带2,所述液压同步带拉紧装置还包括导轮6、与主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的变频器4、与从动轮相连的测速传感器5、与所述变频器、测速传感器和液压推杆相连的控制器;所述同步带包围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和导轮,所述导轮设置在导轮支架7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导轮支架并可带动所述导轮支架往复运动。液压伸缩杆设置在液压伸缩杆支架上。控制器进行控制,当主动轮的转速大于从动轮的转速时,使液压伸缩杆带动导轮运动拉紧同步带,在拉紧过程中,当控制器判断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相等时,控制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停止伸缩运动。从动轮上装有测速盘。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通过这样的控制,可以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并且当出现打滑时,控制器控制导轮张紧,一旦已经没有打滑现象出现,立即停止液压伸缩杆的伸缩运动,避免张力过大的情况。
尽管本发明就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示意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