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产品应用
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授权公告号:CN207141409U;申请权利人:北京建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明设计人:海日汗; 李京阳; 印明威; 包长春; 张鹏;】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的同步转动性能,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主权项:
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要求:
1.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
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轮(5)的内壁具有轮齿,所述驱动轮(4)及所述输入轮(3)为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
还包括与所述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的张紧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
分别为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9)及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2)与所述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所述输出轴(2)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所述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上方;另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下方。
8.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传动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11)相配合的滑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沿所述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所述减速器的壳体(11)上具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所述输出轴(2)的夹角调成过程中所述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
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单旋翼加尾桨布局的直升机,为了克服主旋翼对机身产生的反扭矩配置了尾桨。尾桨的出现虽然可以提高直升机的航向操控性,但是对于直升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前飞速度和载重量而言没有增益;并且,会扰乱机身尾部的气流,造成不必要的功率损失。与传统单旋翼直升机相比,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则将所有的发动机功率用在主旋翼上,可以很好的提高直升机的载重性能。
交叉双旋翼是上世纪中旬出现的一种直升机布局,其具有两个旋翼,且两个旋翼排列设置,旋翼轴间间隔比横列式小很多。为了防止两个旋翼发生碰撞,两个驱动旋翼旋转的转动轴有一定夹角。两个旋翼需要始终保持旋转相位差,不会发生碰撞。
但是,由于两个驱动旋翼旋转的转动轴之间需要具有一定夹角,该夹角的设置严重影响着直升机的性能,但目前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需要使两个转动轴同步转动,这使得机械传动系统结构复杂;并且,不便于调整夹角,导致直升机的性能不高。
因此,如何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连接的输出轴,还包括同步带轮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同步带轮配合传动;
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传动连接的输入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同步带轮的内壁具有轮齿,所述驱动轮及所述输入轮为与所述同步带轮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
还包括与所述同步带轮外壁接触的张紧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
分别为与所述同步带轮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及与所述同步带轮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所述输出轴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所述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上方;另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所述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相配合的滑槽。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所述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沿所述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所述减速器的壳体上具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所述输出轴的夹角调成过程中所述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中,通过驱动轮带动同步带轮转动,实现第一级减速;同步带轮的旋转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转动,进而实现动力分流的作用;输入轮的动力带动输入轴转动,并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的输出轴,在实现第二级减速后,由输出轴传递至旋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同步带轮转动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同步转动,确保了单输入而双输出的传动,有效实现了动力的分流功能,且实现了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的同步传动,进而使得两个旋翼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同步带轮连接,有效地方便了两个减速器的夹角位置调节,进而便于调节两个输出轴的夹角,以便于调节两个旋翼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的同步转动性能,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并且,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种的机械传动系统。由于上述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除减速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减速器去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驱动轮4与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传动连接的同步带轮5;减速器还包括与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输入轴具有与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驱动轮4带动同步带轮5转动,实现第一级减速;同步带轮5的旋转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转动,进而实现动力分流的作用;输入轮3的动力带动输入轴转动,并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的输出轴2,在实现第二级减速后,由输出轴2传递至旋翼1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同步带轮5转动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同步转动,确保了单输入而双输出的传动,有效实现了动力的分流功能,且实现了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2的同步传动,进而使得两个旋翼1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同步带轮5连接,有效地方便了两个减速器的夹角位置调节,进而便于调节两个输出轴2的夹角,以便于调节两个旋翼1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1的同步转动性能,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并且,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1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输出轴2为驱动旋翼1转动的转动轴。
优选地,同步带轮5的内壁具有轮齿,驱动轮4及输入轮3为与同步带轮5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机械传动系统还包括与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的张紧轮。通过上述设置,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稳定性,避免了驱动轮4与同步带轮5相互脱离而造成传动损失的情况。
为了降低传动发动机以及旋翼1产生的振动,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即,发动机产生的振动通过驱动轮4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旋翼1产生的振动通过减速器的输入轮3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进而使得发动机以及旋翼1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由于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并且,张紧轮与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通过弹性部件使得张紧轮对同步带轮5产生阻尼效果,达到吸收振动能量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平稳性。
优选地,弹性部件为弹簧。也可以将弹性部件设置为橡胶连杆或树脂连杆,仅需使弹性部件带动张紧轮随同步带轮5的振动而摆动,达到阻尼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与同步带轮5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9及与同步带轮5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10。即,同步带轮5由两个输入轮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外壁为下侧外壁,另一部分的外壁为上侧外壁,通过在两侧外壁均设置张紧轮,有效提高了张紧轮的张紧效果。并且,驱动轮4也设置于两部分中的一个的内侧壁上。如图1所示,驱动轮4与下侧内壁接触,而第一张紧轮9与下侧外壁接触,通过调节第一张紧轮9的位置,可以调节驱动轮4的包角,即,通过增加第一张紧轮9,使得同步带轮5的上侧部分向内凸出,进而提高了同步带轮5包裹驱动轮4的角度,进而提高了同步带轮5与驱动轮4的传动稳定性。
即,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张紧轮9及第二张紧轮10中,一个张紧轮与驱动轮4同侧设置,另一个张紧轮单独设置。与驱动轮4同侧设置的张紧轮(第一张紧轮9)起到了张紧同步带轮5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驱动轮4的包角,也可以通过调节该张紧轮的具体位置达到调节驱动轮4的包角的作用;另一个单独设置的张紧轮,仅起到了张紧同步带轮5的作用。
输出轴2与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锥齿轮组包括与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输出轴2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通过设置锥齿轮组传动连接输出轴2与输入轴,提高了传动稳定性。也可以采用直齿轮组传动连接输出轴2与输入轴,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锥齿轮组的数量为一组,即,减速器为一级减速器。也可以在减速器内设置多组齿轮组,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如图2所示,一个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上方。该从动锥齿轮为图2中的第一锥齿轮6。另一个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下方。该从动锥齿轮为图2中的第二锥齿轮7。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随着同步带轮5同步转动,因此,两个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同。通过上述设置,将第一锥齿轮6设置于传动锥齿轮上方(靠近旋翼1的方向),第二锥齿轮7设置于传动锥齿轮下方(远离旋翼1的方向),使得第一锥齿轮6与第二锥齿轮7的转动方向相反,实现双轴(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2)的反向动力输出,进而带动两个旋翼1的转动方向相反,满足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需求。本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传动部件,仅需调整从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的配合位置,即可实现双轴反向动力输出,进一步简化了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
优选地,机械传动系统中各级减速装置之间的连接采用过盈连接或平键连接。如齿轮与轴的连接,可以采用过盈连接,也可以采用平键连接,以确保齿轮与轴同步转动。进而确保两个输出轴2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种机械传动系统。由于上述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具有与减速器的壳体11相配合的滑槽。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减速器相对于安装板的装配。壳体11与安装板滑动配合后,优选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销连接,进而提高了壳体11与安装板的连接稳定性。
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弧形孔沿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减速器的壳体11上具有螺栓安装孔,螺栓安装孔与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输出轴2的夹角调成过程中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在输出轴2的夹角调节后减速器的壳体11与安装板的安装。也可以在输出轴2的夹角调节后,再对应壳体11上螺栓安装孔的位置,在安装板上设置配合安装孔。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授权公告号:CN207141409U;申请权利人:北京建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明设计人:海日汗; 李京阳; 印明威; 包长春; 张鹏;】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的同步转动性能,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主权项:
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要求:
1.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所述驱动轮(4)与所述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
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轮(5)的内壁具有轮齿,所述驱动轮(4)及所述输入轮(3)为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
还包括与所述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的张紧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
分别为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9)及与所述同步带轮(5)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2)与所述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所述输出轴(2)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所述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上方;另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下方。
8.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传动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11)相配合的滑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沿所述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所述减速器的壳体(11)上具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所述输出轴(2)的夹角调成过程中所述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
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及其机械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单旋翼加尾桨布局的直升机,为了克服主旋翼对机身产生的反扭矩配置了尾桨。尾桨的出现虽然可以提高直升机的航向操控性,但是对于直升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前飞速度和载重量而言没有增益;并且,会扰乱机身尾部的气流,造成不必要的功率损失。与传统单旋翼直升机相比,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则将所有的发动机功率用在主旋翼上,可以很好的提高直升机的载重性能。
交叉双旋翼是上世纪中旬出现的一种直升机布局,其具有两个旋翼,且两个旋翼排列设置,旋翼轴间间隔比横列式小很多。为了防止两个旋翼发生碰撞,两个驱动旋翼旋转的转动轴有一定夹角。两个旋翼需要始终保持旋转相位差,不会发生碰撞。
但是,由于两个驱动旋翼旋转的转动轴之间需要具有一定夹角,该夹角的设置严重影响着直升机的性能,但目前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需要使两个转动轴同步转动,这使得机械传动系统结构复杂;并且,不便于调整夹角,导致直升机的性能不高。
因此,如何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的两个减速器,两个所述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所述旋翼连接的输出轴,还包括同步带轮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所述同步带轮配合传动;
所述减速器还包括与所述输出轴配合传动的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与所述同步带轮传动连接的输入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同步带轮的内壁具有轮齿,所述驱动轮及所述输入轮为与所述同步带轮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
还包括与所述同步带轮外壁接触的张紧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
分别为与所述同步带轮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及与所述同步带轮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
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所述输出轴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
优选地,上述机械传动系统中,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所述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上方;另一个所述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所述传动锥齿轮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所述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机械传动系统。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上具有与所述减速器的壳体相配合的滑槽。
优选地,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所述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沿所述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所述减速器的壳体上具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所述输出轴的夹角调成过程中所述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中,通过驱动轮带动同步带轮转动,实现第一级减速;同步带轮的旋转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转动,进而实现动力分流的作用;输入轮的动力带动输入轴转动,并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的输出轴,在实现第二级减速后,由输出轴传递至旋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同步带轮转动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同步转动,确保了单输入而双输出的传动,有效实现了动力的分流功能,且实现了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的同步传动,进而使得两个旋翼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同步带轮连接,有效地方便了两个减速器的夹角位置调节,进而便于调节两个输出轴的夹角,以便于调节两个旋翼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的同步转动性能,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并且,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种的机械传动系统。由于上述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除减速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简化结构,提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减速器去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包括分别控制两个旋翼1的两个减速器,两个减速器均包括用于与旋翼1连接的输出轴2,还包括同步带轮5及用于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轮4;驱动轮4与同步带轮5配合传动。传动连接的同步带轮5;减速器还包括与输出轴2配合传动的输入轴,输入轴具有与同步带轮5传动连接的输入轮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驱动轮4带动同步带轮5转动,实现第一级减速;同步带轮5的旋转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转动,进而实现动力分流的作用;输入轮3的动力带动输入轴转动,并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的输出轴2,在实现第二级减速后,由输出轴2传递至旋翼1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通过同步带轮5转动带动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同步转动,确保了单输入而双输出的传动,有效实现了动力的分流功能,且实现了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2的同步传动,进而使得两个旋翼1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端通过同步带轮5连接,有效地方便了两个减速器的夹角位置调节,进而便于调节两个输出轴2的夹角,以便于调节两个旋翼1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械传动系统,仅通过一个发动机既可以控制两个旋翼1的同步转动性能,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简化了结构;并且,能够方便地调节两个旋翼1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的设置,提高了交叉双旋翼直升机的整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输出轴2为驱动旋翼1转动的转动轴。
优选地,同步带轮5的内壁具有轮齿,驱动轮4及输入轮3为与同步带轮5的内壁相配合的齿轮;机械传动系统还包括与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的张紧轮。通过上述设置,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稳定性,避免了驱动轮4与同步带轮5相互脱离而造成传动损失的情况。
为了降低传动发动机以及旋翼1产生的振动,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即,发动机产生的振动通过驱动轮4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旋翼1产生的振动通过减速器的输入轮3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进而使得发动机以及旋翼1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同步带轮5上。由于张紧轮的轮轴通过弹性部件固定,并且,张紧轮与同步带轮5外壁接触,通过弹性部件使得张紧轮对同步带轮5产生阻尼效果,达到吸收振动能量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平稳性。
优选地,弹性部件为弹簧。也可以将弹性部件设置为橡胶连杆或树脂连杆,仅需使弹性部件带动张紧轮随同步带轮5的振动而摆动,达到阻尼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张紧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与同步带轮5的下侧外壁接触的第一张紧轮9及与同步带轮5的上侧外壁接触的第二张紧轮10。即,同步带轮5由两个输入轮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外壁为下侧外壁,另一部分的外壁为上侧外壁,通过在两侧外壁均设置张紧轮,有效提高了张紧轮的张紧效果。并且,驱动轮4也设置于两部分中的一个的内侧壁上。如图1所示,驱动轮4与下侧内壁接触,而第一张紧轮9与下侧外壁接触,通过调节第一张紧轮9的位置,可以调节驱动轮4的包角,即,通过增加第一张紧轮9,使得同步带轮5的上侧部分向内凸出,进而提高了同步带轮5包裹驱动轮4的角度,进而提高了同步带轮5与驱动轮4的传动稳定性。
即,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张紧轮9及第二张紧轮10中,一个张紧轮与驱动轮4同侧设置,另一个张紧轮单独设置。与驱动轮4同侧设置的张紧轮(第一张紧轮9)起到了张紧同步带轮5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驱动轮4的包角,也可以通过调节该张紧轮的具体位置达到调节驱动轮4的包角的作用;另一个单独设置的张紧轮,仅起到了张紧同步带轮5的作用。
输出轴2与输入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锥齿轮组包括与输入轴同轴设置的传动锥齿轮及与输出轴2同轴设置的从动锥齿轮。通过设置锥齿轮组传动连接输出轴2与输入轴,提高了传动稳定性。也可以采用直齿轮组传动连接输出轴2与输入轴,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锥齿轮组的数量为一组,即,减速器为一级减速器。也可以在减速器内设置多组齿轮组,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如图2所示,一个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上方。该从动锥齿轮为图2中的第一锥齿轮6。另一个减速器中的从动锥齿轮位于该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下方。该从动锥齿轮为图2中的第二锥齿轮7。由于两个减速器的输入轮3随着同步带轮5同步转动,因此,两个减速器的传动锥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同。通过上述设置,将第一锥齿轮6设置于传动锥齿轮上方(靠近旋翼1的方向),第二锥齿轮7设置于传动锥齿轮下方(远离旋翼1的方向),使得第一锥齿轮6与第二锥齿轮7的转动方向相反,实现双轴(两个减速器的输出轴2)的反向动力输出,进而带动两个旋翼1的转动方向相反,满足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需求。本实施例中,不需要额外增加传动部件,仅需调整从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的配合位置,即可实现双轴反向动力输出,进一步简化了机械传动系统的结构。
优选地,机械传动系统中各级减速装置之间的连接采用过盈连接或平键连接。如齿轮与轴的连接,可以采用过盈连接,也可以采用平键连接,以确保齿轮与轴同步转动。进而确保两个输出轴2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叉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械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为如上述任一种机械传动系统。由于上述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机械传动系统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直升机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机械传动系统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具有与减速器的壳体11相配合的滑槽。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减速器相对于安装板的装配。壳体11与安装板滑动配合后,优选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销连接,进而提高了壳体11与安装板的连接稳定性。
安装板上具有弧形孔,弧形孔沿减速器的旋转角度需求方向设置,减速器的壳体11上具有螺栓安装孔,螺栓安装孔与弧形孔通过螺栓连接。旋转角度需求方向为输出轴2的夹角调成过程中减速器需要旋转的角度方向。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在输出轴2的夹角调节后减速器的壳体11与安装板的安装。也可以在输出轴2的夹角调节后,再对应壳体11上螺栓安装孔的位置,在安装板上设置配合安装孔。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